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楚簡專題研究
Special Topics on Chu Inscribed Bamboo Slip 
開課學期
111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中國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徐富昌 
課號
CHIN7444 
課程識別碼
121 M343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中文研討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12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「楚簡專題研究」以歷來新出楚簡為主要講述與討論的對象。本學期擬以三大主題為專題討論範疇:

其一:郭店簡《老子》相關問題研究
其二:清華簡中鄭國事類文獻相關問題研究
其三:楚簡詩類文獻相關問題研究

目前已出土的楚簡,計有以下幾批:1、五里牌楚簡;2、仰天湖竹簡;3、楊家灣楚簡;4、長台關楚簡(信陽楚簡);5、望山楚簡;6、藤店楚簡;7、曾侯乙墓竹簡;8、天星觀楚簡;9、九店楚簡;10、臨澧楚簡;11、夕陽坡楚簡;12、秦家咀楚簡;13、包山楚簡;14、慈利楚簡;15、郭店楚簡;16、新蔡葛陵楚簡;17、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竹書;18、香港中文大學藏簡;19、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;20、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等。

本課將對以下幾個重要的楚簡:1.包山楚簡、2.郭店楚簡、3.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竹書4.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、5.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等五大重要出土楚簡進行專題討論。簡介如下:

一、包山楚簡
1987年,湖北荊門包山2號楚墓,出土竹簡448枚,其中有文字的記278枚,總字數12472字。這批竹簡保存較好,字跡清晰。竹簡內容可分為卜筮記錄、司法文書、遣策等。《包山楚簡》(文物出版社,1991年)一書,詳細介紹了包山楚簡的出土情況和簡牘的形制及其主要內容,並對簡牘作了釋文和考釋。

二、郭店楚簡
1993年,湖北省荊門郭店一號楚墓出土804枚竹簡,內容主要是儒家和道家典籍。道家類有《老子》甲、乙、丙三組,均係摘抄(是否摘抄仍需討論),不相重複,並附有一篇《太一生水》,是對《老子》解說引申。儒家類著作可分為兩組:第一組有《緇衣》、《五行》、《成之聞之》、《尊德義》、《性自命出》、《六德》六篇。第二組有《魯穆公問子思》、《窮達以時》兩篇。此外還有《唐虞之道》、《忠信之道》兩篇,另有《語叢》四組,雜抄百家之說。荊州市博物館編《郭店楚簡竹簡》(文物出版社,1988年)一書,對該墓出土的竹簡等作了全面翔實的論述,並附有竹簡的圖版、釋文、考證等內容。

三、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竹書
1995年,上海博物館藏從香港市場購得1200餘枚戰國竹簡,內容涵蓋儒家、道家、雜家、兵家等各方面涉及的主要古籍有《易經》、《詩論》、《緇衣》、《子羔》、《孔子閒居》、《彭祖》、《樂禮》、《曾子》、《武王踐阼》、《賦》、《子路》、《桓先》、《曹沫之陣》、《夫子答史留問》、《四帝二王》、《曾子立孝》、《顏淵》、《樂書》、《魯邦大旱》、《卜書》等八十餘種先秦古籍,少數有傳本,但差異較大,大多今已失佚。
馬承源等主編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)目前己發佈九冊(含圖版、釋文及考證等內容),其內容分別如下:
第一冊,2001年11月出版,包括《孔子詩論》、《緇衣》、《性情論》3篇。,參見(《上博楚竹書‧(一)》);
第二冊,2002年12月出版,〈民之父母〉、〈子羔〉、〈魯邦大旱〉、〈從政〉(甲篇、乙篇)、〈昔者君老〉、〈容成氏〉,參見《上博楚竹書‧(二)》。;
第三冊,2003年12月出版,〈周易〉、〈中弓〉、〈亙先〉、〈彭祖〉,參見(《上博楚竹書‧(三)》);
第四冊,2004年12月出版,〈采風曲目〉、〈逸詩〉、〈昭王毀室-昭王與龔之脽〉、〈柬大王泊旱〉、〈內豊〉、〈相邦之道〉、〈曹沬之陣〉,參見(《上博楚竹書‧(四)》);
第五冊,2005年12月出版,〈競內建之〉、〈鮑叔牙與隰朋之諫〉、〈季庚子問於孔子〉、〈姑成家父〉、〈君子為禮〉、〈弟子問〉、〈三德〉、〈鬼神之明-融師有成氏〉,參見(《上博楚竹書‧(五)》);
第六冊,2007年7月出版,〈競公瘧〉、〈孔子見季桓子〉、〈莊王既成- 申公臣靈王〉、〈平王問鄭壽〉、〈平王與王子木〉、〈慎子曰恭儉〉、〈用曰〉、〈天子建州〉(甲、乙本),參見(《上博楚竹書‧(六)》);
第七冊,2008年12月出版,〈武王踐阼〉、〈鄭子家喪〉(甲、乙本)、〈君人者何必安哉〉(甲本、乙本)、〈凡物流形〉(甲本、乙本)、〈吳命〉,參見(《上博楚竹書‧(七)》)等篇;
第八冊,2009年12月出版,包括《子道餓》、《顏淵問於孔子》、《成王既邦》、《命》、《王居》、《志書乃言》、《有皇將起》、《李頌》、《蘭賦》、《鶹鸝》10篇,(《上博楚竹書‧(八)》);
第九冊,2012年12月出版,包括《成王為城濮之行(甲、乙本)》、《靈王遂申》、《陳公治兵》、《舉治王天下(五篇)》、《邦人不稱》、《史蒥問於夫子》、《卜書》7篇,參見(《上博楚竹書‧(九)》)等篇。

四、清華戰國簡
2008年7月,北京清華大學新購一批戰國楚簡。清華簡係由清華大學校友於2008年7月海外拍賣時,購捐給該校。據整理統計,竹簡數量(含殘片)接近2500枚,其內容多為經、史一類的典籍,大多在已經發現的先秦竹簡中是從未見過的,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。清華簡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,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,將會對歷史學、考古學、古文字學、文獻學等許多學科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。
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(壹)》收入了《尹至》、《尹誥》、《程寤》、《保訓》、《耆夜》、《金縢》、《皇門》、《祭公》和《楚居》九篇。「清華簡」中已發現有多篇《尚書》,都是焚書坑儒以前的寫本。有些篇有傳世本,如《金縢》、《康誥》、《顧命》等,但文句多有差異,甚至篇題也不相同,更多的則是前所未見的佚篇。
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(貳)》收入了一部已經失傳2300多年的歷史著作,整理小組將它命名為《繫年》。《繫年》一共有138支竹簡,字跡清晰,保存較好,只有個別殘損之處。全篇共分為23章,概要記述了從西周初年一直到戰國前期的歷史,其中有許多事件不見於傳世文獻,或對傳世的《左傳》、《國語》、《史記》等典籍有重大的訂正作用。
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(叁)》收入了8篇清華簡文獻分別是已失傳兩千多年的《傅說之命》3篇、《周公之琴舞》、《芮良夫毖》、《良臣》、《祝辭》以及《赤鵠之集湯之屋》。
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(肆)》收入了《算表》、《筮法》和《別卦》文獻。其中,《算表》被認為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實用算具,距今2300多年,計算功能超越里耶秦簡九九表和張家界漢簡九九表等。
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(伍)》共收錄竹簡六篇,包括《命訓》、《厚父》、《封許之命》、《湯處於湯丘》、《湯在啻門》和《殷高宗問于三壽》,多為傳世文獻及以往出土材料所未見的佚篇。其中,《命訓》見於今本《逸周書》,文句可校今本之訛。《厚父》應為《尚書》佚篇,篇中文句見於《孟子》 所引《尚書》。《封許之命》是周成王封呂丁于許的命書,也應為《尚書》佚篇。《湯處於湯丘》、《湯在啻門》記湯與伊尹的問答,皆伊尹故事,前者討論政事,後者則表達了當時的天人觀。《殷高宗問于三壽》載殷高宗與三壽的對話,以一系列觀念表達作者治國與修人的思想。這些出土戰國文獻,對於中國古典學、古文字學、思想史等領域的研究無疑有重要價值。
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》(陸)共收入5篇戰國佚籍,記錄了春秋時期鄭、齊、秦、楚諸國史事,此批文獻的整理公佈將為歷史學、文獻學等領域提供新的研究資料。5篇文獻中有3篇是關於鄭國史事的,即《鄭武夫人規孺子》《鄭文公問太伯》和《子產》;1篇是關於齊國史事的,題為《管仲》;1篇是關於秦、楚史事的,題為《子儀》。
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(柒)》共收録竹簡四篇,皆爲傳世文獻及以往出土材料所未見的佚篇。其中,《子犯子餘》記重耳流亡到秦國,子犯、子餘與秦穆公的對話,以及秦穆公、重耳先後問政於蹇叔。《晉文公入於晉》記述晉文公從秦歸晉後,修政、修祀、增防、治軍,終至連年大勝而得東方諸侯。《趙簡子》包括兩部分,卽范獻子諫趙簡子及趙簡子與成鱄的對話。《越公其事》分爲十一章,敘述句踐困棲會稽,向吳求和,勵精圖治,最終滅吳的過程。
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(捌)》共收錄八篇前所未見的戰國佚籍。其中《攝命》為西周冊命文書,即《尚書》中亡佚的《冏命》,記載了周天子命伯攝出納王言、掌管刑獄,教育伯攝當遵行王教、康惠小民的命辭。《邦家之政》為孔子闡述治國為政的理念。《邦家處位》強調貢士選賢。《治邦之道》圍繞如何治國安邦展開。《心是謂中》是戰國時期性命之學的重要文獻。《天下之道》強調攻守之道關鍵在於得民心。《八氣五味五祀五行之屬》、《虞夏殷周之治》涉及節氣推算、酸甘苦辛鹹五味功效、五祀五行的相配、虞夏商周禮樂質文之變等內容。
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(玖)》共收錄簡文四種五篇,都是前所未見的佚文。《治政之道》篇與第八輯《治邦之道》思想內容相關,字詞運用一致,根據竹簡保存的相關資訊綜合判斷,二者可合而為一,是一篇罕見的政論長文。《治政之道》主張為政自上始,治政之要在於興人,而興人的標準是賢德等,其觀點多與儒家思想相合,也呈現出諸家融合的特點。《成人》篇以「成人」應對「王」問的形式,論說法律制度的意義、司法原則以及斷獄程式等內容,主張「德政亦用五時」。《乃命》二篇是誡命之辭,內容相互關聯,根據誡命物件,各有側重。《乃命一》誡命嬖禦群臣要忠君勤事、言語謹慎,勿強取豪奪,以保其室家。《乃命二》誡命昵因群父兄弟要戮力同心、相收相恤,靖共公事、盡心相上等。《禱辭》篇與第三輯《祝辭》相類,皆係祭禱之辭,記錄了八類禱祠告事求福之辭。
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(拾)》共收錄共收錄《四告》、《四時》與《行稱之道》3篇文獻。但11月出版說明改為共收錄五種八篇文獻:《四告》的4篇告辭,《四時》、《司歲》與《行稱》3篇數術類文獻,以及方技類文獻《病方》。《四時》與《司歲》原系連續編號,抄寫在同一卷;《行稱》與《病方》抄寫在同一卷;故實際上仍為3卷的內容。
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(拾壹)》,收錄1篇文獻《五紀》。《五紀》以天下洪水氾濫、社會失序為背景,借托後帝五紀(日、月、星、辰、歲),從天文數算、人倫道德、山川物產、人體結構、神祇司掌等方面,建立了一套邏輯嚴謹的理論系統。簡文揭示了,2000多年前,古人就有了完整的宇宙空間概念。
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(拾貳)》,收錄1篇文獻《參不韋》。主要內容,是作為天帝使者的參不韋,對夏代開國君主夏啟的訓誡。夏啟就是大禹的兒子。古代的時候,君主為了表明自己統治的正當性,總是以天的名義來教育臣民,受命於天,所以自稱為天子。訓誡的核心內容是包含仁愛、陰陽等思想的五行則,從而指導夏啟設官建邦、修明刑罰、祭祀祝禱、治國理政。

五、安徽大學戰國簡
1995年,上海博物館藏從香港市場購得1200餘枚戰國竹簡,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,略稱安大簡,是一批戰國中早期的楚簡,於2015年1月入藏安徽大學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。其內容主要是《詩經》和楚史等。
《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(一)》收錄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中的《詩經》部分,近100枚竹簡,包括原大和放大的竹簡照片,釋文注釋,安大簡《詩經》與《毛詩》的對照表、詩句韻讀、字形表及竹簡資訊表等。
《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(二)》收錄《仲尼曰》《曹沫之陳》兩篇文獻。《仲尼曰》竹簡保存完好,書法精美。由13支完簡組成,兩道編繩。原無篇題,不分章。簡文頂格書寫,
簡文所記孔子的言論共25條,見於今本《論語》者有8條,另有一些可與《禮記》《大戴禮記》《孔叢子》等傳世文獻對照,但文字不盡相同。安大簡《仲尼曰》可能摘抄自《論語》在戰國時的編定本。簡本的發現,對研究《論語》的成書、流傳、文本的發展變化以及孔子思想等問題均具有重要意義。
《曹沫之陳》原有46支簡,實存44支,缺2支。三道編繩。簡首尾留白,15號簡頂格書寫。簡背有劃痕、文字。
簡文記載魯莊公與曹沫的對話,內容涉及當時的軍事、政治觀念,是一篇十分重要的兵學文獻。
另外,簡文可與之前公佈的上博簡《曹沫之陳》對讀,能夠幫助解決上博簡本的諸多編連問題,復原出一篇較完整的文獻。
以上諸簡,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,故本課納為專題討論重點。
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為半學年課程,將以郭店楚簡、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竹書、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及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為對象,並以:
(一)郭店簡《老子》文字文本等相關問題進行討論。
(二)楚簡中關於儒家文獻及孔子各類言論進行討論,如《仲尼曰》、《孔子閒居》、《民之父母》、《顏淵問於孔子》、《季庚子問於孔子》、《孔子見季桓子》等類文獻。
(三)清華簡中有關史事類文獻相關問題討論,如《繫年》;《鄭武夫人規孺子》、《鄭文公問太伯》、《子產》、《良臣》(鄭);《管仲》(齊)、《子儀》(楚)等類文卜獻。
(四)楚簡詩類文獻相關問題進行討論,如《詩論》、采風曲目》、《逸詩》(上博);《周公之琴舞》、《芮良夫毖》(清華簡);《詩經》(安大簡)類文獻。
等四大面向,進行專題討論。課程會以文獻之圖版、釋文解讀為主,帶領同學從原簡進入。課程中並對各篇章之個別文字、各家注釋和文字現象等進行解析。並針對內容及相關時代的簡牘,進行文獻解讀和綜合論析。期望在課程架構中,能引領同學進入簡牘學研究之領域。 
課程要求
1、閱讀簡牘學及古文字學相關書籍。
2、上課參與各子題之報告與討論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六小時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上課時依學生狀況指定 
參考書目
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、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編:《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》(上海:上海書店出版社,2002年)。
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、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編:《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(續編)》(上海:上海書店出版社,2004年)。
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編:《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》(上海:上海大學出版社,2004年)。
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室楚簡整理小組:《戰國楚簡研究》(廣州︰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室楚簡整理小組,1976-1977年)。
王國維:《古史新證——王國維最後的講義》(北京: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)。
王 輝:《古文字通假釋例》(臺北︰藝文印書館,1993年)。
王 博:《簡帛思想文獻論集》(臺北:臺灣古籍出版社,2001年)。
白於藍:《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》(福州:福建人民出版社,2008年)。
李均明:《簡牘文書學》(南寧:廣西教育出版社,1999年)。
李均明:《古代簡牘》(北京:文物出版社,2003年)。
李 零:《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》(北京:三聯書局,2004年)。
李運富:《楚國簡帛文字構形系統研究》(長沙︰岳麓書社,1997年)。
李學勤:《簡帛佚籍與學術史》(臺灣:時報文化出版社,1994年)。
周祖謨:〈古籍校勘述例〉,《周祖謨學術論著自選集》(北京: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,1993年);又收入周祖謨:《文字音韻訓詁論集》(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00年)。
吳辛丑:《簡帛典籍異文研究》(廣州:中山大學出版社,2002年)。
涂宗流、劉祖信:《郭店楚簡先秦儒家佚書校釋》(臺北: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,2001年)。
高 明:《郭店楚墓竹簡》(北京:文物出版社,1998年)。
徐富昌:《睡虎地秦簡研究》(臺北:文史哲出版社,1993年)。
徐富昌、葉國良、鄭吉雄:《出土文獻研究方法論文集‧初集》,(臺北:臺灣大學出版中心,2005年)。
徐富昌:《簡帛典籍異文側探》,(臺北:國家出版社,2006年)。
徐富昌:《武威儀禮漢簡文字編》,(臺北:國家出版社,2006年)。
袁仲一、劉鈺:《秦文字類編》(西安︰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,1993年)。
郭沂:《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》(上海教育出版社,2002年)。
張守中:《睡虎地秦簡文字編》(北京︰文物出版社,1994年)。
張守中:《包山楚簡文字編》(北京︰文物出版社,1996年)。
張守中:《郭店楚簡文字編》(北京:文物出版社(2000年)。
張光裕、袁國華:《郭店楚簡研究》第一卷(文字編)(臺北︰藝文印書館,1999年)。
張光裕、袁國華:《包山楚簡文字編》(北京︰文物出版社,1992年)。
張顯成:《簡帛文獻學通論》(北京:中華書局,2004年)。
陳松長:《簡帛研究文稿》(北京:線裝書局,2008年)
陳振裕、劉信芳:《睡虎地秦簡文字編》(武漢︰湖北人民出版社,1993年)。
陳偉主編:《楚地出土戰國簡册[十四種]》(北京:經濟科學出版社,2009年)
曾憲通:《長沙楚帛書文字編》(北京︰中華書局,1996年)。
湯餘惠等:《戰國文字編》(福州:福建人民出版社(2001年)。
裘錫圭:《古文字論集》(北京:中華書局,1992年)。
馮勝君:《郭店簡與上博簡對比硏究》(北京:線裝書局,2007)
黃文杰:《秦至漢初簡帛文字研究》(北京:商務印書館,2008)
黃德寬、何琳儀、徐在國:《新出楚簡文字考》(合肥:安徽大學出版社,2007)
楊寬:《戰國史》(增訂版)(臺北︰臺灣商務印書館,1997年)。
楊澤生:《戰國竹書研究》(廣州:中山大學出版社,2009年)
趙平安:《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》(北京:商務印書館,2009年)。
劉釗:《郭店楚簡校釋》(廈門:福建人民出版社,2003年)。
滕壬生:《楚系簡帛文字編》(武漢:湖北教育出版社,1995年)。
騈宇騫、段書安:《本世紀以來出土簡帛概述(資料篇、論著目錄篇)》(臺北: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,1999年)。
騈宇騫:《簡帛文獻概述》(臺北: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,2005年)。
鄭有國:《中國簡牘學綜論》(上海: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,1989年)。
馬承源主編: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(一)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1年)。
馬承源主編: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(二)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2年)。
馬承源主編: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(三)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3年)。
馬承源主編: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(四)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4年)。
馬承源主編: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(四)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4年)。
馬承源主編: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(五)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5年)。
馬承源主編: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(六)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7年)。
馬承源主編: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(七)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8年)。
馬承源主編: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(八)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1年)。
馬承源主編: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(九)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2年)。
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、李學勤主編: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(壹)》(中西書局,2010年)。
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、李學勤主編: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(貳)》(中西書局,2011年)。
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、李學勤主編: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(叄)》(中西書局,2012年)。
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、李學勤主編: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(肆)》(中西書局,2013年)。
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、李學勤主編: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(伍)》(中西書局,2015年)。
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、李學勤主編: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(陸)》(中西書局,2016年)。
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、李學勤主編: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(柒)》(中西書局,2017年)。
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、李學勤主編: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(捌)》(中西書局,2018年)。
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、李學勤主編: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(玖)》(中西書局,2019年)。
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、李學勤主編: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(拾)》(中西書局,2020年)。
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、李學勤主編: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(拾壹)》(中西書局,2021年)。
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、李學勤主編: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(拾貳)》(中西書局,2022年)。
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、黃德寬、徐在國主編:《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(一)》(上海:中西書局,2019年)。
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、黃德寬、徐在國主編:《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(二)》(上海:中西書局,2022年)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課程討論 
50% 
課程依主題分各類子題,由教師及學生負責主講與討論。 
2. 
學期報告 
50% 
依擇定主題撰寫期末報告一篇(或數篇)。 
 
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
 
上課形式
提供學生彈性出席課程方式
作業繳交方式
延長作業繳交期限
考試形式
延後期末考試日期(時間)
其他
由師生雙方議定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1  第一講 緒論
1–1、楚簡專題研究課程說明(含義、範圍、目的與效用)
1–2、戰國楚簡及相關研究之總介
1–3、專題分組 
第2週
2/28  和平紀念日(放假日) 
第3週
3/7  第二講 《郭店楚簡•老子》文獻解讀之一
2–1、《郭店楚簡•老子》文本綜合解讀
2–2、《郭店楚簡•老子》甲組文本解讀 
第4週
3/14  第三講 《郭店楚簡•老子》文獻解讀之二
3–1、《郭店楚簡•老子》乙組文本解讀
3–2、《郭店楚簡•老子》丙組文本解讀
第四講 《郭店楚簡•老子》文獻解讀之三
4–1、《郭店楚簡•老子》之文本性質
4–2、出土及傳世《老子》文本綜合討論 
第5週
3/21  第五講 《郭店楚簡•老子》文字解讀之四
5–1、《郭店楚簡•老子》異體字討論
5–2、《郭店楚簡•老子》古今字討論
5–3、出土楚簡之異體字綜合討論
5–4、《郭店楚簡•老子》通假字討論之
5–5、出土楚簡之通假字綜合討論 
第6週
3/28  第六講 楚簡中關於儒家文獻及孔子各類言論討論
6-1《仲尼曰》綜合討論
6-2《孔子閒居》、《民之父母》、《顏淵問於孔子》綜合討論 
第7週
4/4  春假(放假日) 
第8週
4/11  期中考 照常上課
第六講 楚簡中關於儒家文獻及孔子各類言論討論
6-3《季庚子問於孔子》綜合討論
6-4《孔子見季桓子》綜合討論 
第9週
4/18  第七講 《清華簡》鄭國事類文獻相關問題討論之一
7–1、〈鄭武夫人規孺子〉篇題、內容及價值
7–2、〈鄭武夫人規孺子〉釋文、釋義
7–3、綜合討論
第八講 《清華簡》鄭國事類文獻相關問題討論之二
8–1、〈鄭文公問太伯〉篇題、內容及價值
8–2、〈鄭文公問太伯〉釋文、釋義討論
8–3、綜合討論 
第10週
4/25  第九講 《清華簡》鄭國事類文獻相關問題討論之三
9–1、〈子產〉篇題、內容及價值
9–2、〈子產〉釋文、釋義討論
9–3、綜合討論
第十講 《清華簡》鄭國事類文獻相關問題討論之四
10–1、〈良臣〉篇題、內容及價值
10–2、〈良臣〉釋文、釋義討論
10–3、綜合討論 
第11週
5/2  第十一講 《清華簡》鄭國事類文獻相關問題討論之五
11–1、〈繫年〉第二章與鄭國相關部分之討論
11–2、〈繫年〉第八章與鄭國相關部分之討論
11–3、〈繫年〉第二十三章與鄭國相關部分之討論 
第12週
5/9  第十二講 楚簡詩類文獻相關問題討論之一
12–1、《周公之琴舞》圖版及釋文解讀
12–2、綜合討論 
第13週
5/16  第十三講 楚簡詩類文獻相關問題討論之二
13–1、《芮良夫毖》圖版及釋文解讀
13–2、綜合討論 
第14週
5/23  第十四講 楚簡詩類文獻相關問題討論之三
14–1、《孔子詩論》文獻解讀
14–2、《孔子詩論》與《詩序》比較
14–3、綜合討論 
第15週
5/30  第十五講 楚簡詩類文獻相關問題討論之四
15–1、安徽大學簡《詩經》圖版及釋文解讀1
12–2、綜合討論
第十六講 楚簡詩類文獻相關問題討論之五
16–1、安徽大學簡《詩經》圖版及釋文解讀2
16–2、綜合討論 
第16週
6/6  期末考週
交報告(可商議時間)